2017年集宁区政府工作报告
─── 2017年12月6日在集宁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发布时间:2017-12-11 15:00    作者:集宁区政府办    浏览次数:     【字体:

 

付海青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集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市委、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和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五城”同创、“两个中心”同建、“四大基地”同筑,创新发展思路,完善工作举措,稳中求进,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区十四届人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十二五”规划如期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五年来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各项事业的投入,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所取得的成就,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带来的深刻变化,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全面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

  五年来,我们坚持新发展理念,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不懈地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2017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0亿元,年均递增7.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91.7亿元,年均递增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770元,年均递增8.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10元,年均递增9.5%;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47亿元,创历史新高;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75.1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3倍。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引进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3%。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2家,农牧民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达到40%。种薯生产能力达到全国县域第一。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一乡一镇25个行政村、116个自然村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工业经济稳中有进。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23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220亿元。农畜产品加工业从小到大,逐步向高端化、品牌化迈进。秋实胶原蛋白、东来顺肉类加工项目即将建成投产,雪原乳业液态奶远销京津冀、华东、华南等全国一二线城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从弱到强,初具规模。京宁热电联产项目并网发电,三信实业、海立电子等骨干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东阳光高压化成箔、中聚锂电池等项目开工建设。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华为云数据中心启动运行,集宁-北京直通光缆铺设完成,软通动力、苹果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落地,华唐、鸿联九五等呼叫中心外包席位达到5000席,打造北方大数据中心迈出坚实步伐。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强力推进,集宁现代物流园区累计完成投资68亿元,被评为全国优秀物流园区。建成集宁国际皮革城,培育皮革产业,打响了“草原皮都”品牌,被认定为“自治区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重点单位”、五星级专业市场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内蒙古邮政电商快递产业园、草原丝路展贸中心建成运营。自治区首家天津自贸区东疆进口商品集宁直营中心建成开业,成功引进中国新雅宝路商城,订单交易额达2.3亿元。北方陆港国际物流中心项目进展顺利,七苏木中欧班列枢纽物流基地开行中欧班列56列。新建、续建的各类商贸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88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4倍。红星美凯龙、博源蓝海等高端商业综合体和星级酒店投入运营,建成了虎山文化商街、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及7个惠民园。全力打造乌兰察布全域旅游、全季旅游集散中心,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落成开园,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入选全国红色经典景区。会展经济初具规模。成功承办了俄蒙韩商品博览会、国际露营大会、中国创业创新博览会、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冰雪艺术节、中蒙俄草原文化节、皮革皮草服装产业博览会等一批品牌展会和活动,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主动融入“京津冀”一体化、“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战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产业转移,深入拓展京蒙对口帮扶领域,国家“一带一路”中欧班列铁路枢纽节点城市成功获批,成为全国唯一一个非省会城市的中欧班列节点城市。集宁机场被确定为国际货运机场,大开放、大合作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和主动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五年引进建设的各类项目到位资金600多亿元,有力地夯实了发展基础。

  五年来,我们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建管并重,城市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确立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型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41平方公里扩大到70平方公里。集宁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航城市达17个。呼张客运专线集宁至呼和浩特段开通运营,集大高铁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南绕城、东绕城、机场快速路、110国道城市快速通道建成通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成为北上南下、东进西出的立体交通“枢纽城市”。下大力气实施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市道路、各类管网新建续建改造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建、续建及改造新老城区道路220条、乡村道路120公里,集中治理小街巷356条;完成供热管网262公里、供水管网327公里、雨污水管网496公里;新建水源地3处,日供水能力达到7.1万吨,供水普及率达到96%;城市集中供热实现联网运行,供热能力达到322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4%。大力发展公交事业,公交线路达到36条,公交车辆达到417台,运营里程由2012年的284公里增加到634公里,运营里程实现翻番,城乡公交实现全覆盖。引进共享单车,为市民绿色低碳出行带来全新体验。城市管理全面加强,网格化监管实现全天候、无死角、全覆盖。新购置各类环卫车辆142台,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0%。新建、改建水冲式公厕108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5%,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智慧集宁上线运行,率先在自治区开通运行了平安城市、智慧城管、公众WIFI10个模块。启动建设南沙河综合治理工程,打通了6条“断头路”,拓宽了5座“堵心桥”,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中心城区主要街道、楼体等景观亮化工程基本完成。建设了图书馆、美术馆、体育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服务项目。

  过去五年,是我区生态建设投入力度最大、实施规模最广、绿化成果最佳的五年。大力实施“山水绿”再造战略,举全力开展了以“三山两河”为重点的城市“绿肺”、“绿环”、“绿网”、“绿肾”、“绿园”五大生态建设工程,共栽植各类树木3000多万株,是建国60多年来集宁城市绿化总数的5.2倍,新增绿化面积399.6公顷,中心城区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园林景观效果,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8%36.7%28.6平方米,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三山两河”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的标志性景观,白泉山山体生态修复暨公园建设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霸王河生态公园被评为自治区3A级旅游景区和水利风景区,集宁一跃成为绿色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美丽之城,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被誉为“建在玄武岩上的美丽园林城市”。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民生优先、共享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先保障重点民生支出,连续五年,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占总支出的80%以上,大力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健全机制,完善措施,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效。五年来,累计894户、1813名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大力推进就业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培训、贷款扶持等多种渠道,五年新增就业6.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众创大厦投入使用,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创业型旗县、国家返乡创业试点城市。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覆盖,连续五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市低保、农村低保金逐年递增,累计发放低保金7.7亿元,近3万低保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五年累计发放医疗救助金、临时救助金、冬季取暖用煤补贴、低保家庭大学生就学补助金1.5亿元。发放了8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提高了集中和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新农合体制改革全部完成,实现了呼包异地参保与就医即时结算,连续五年提高了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开展了中心城区范围最广、力度最大、投入最多的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五年来改造棚户区635万平方米,建成保障性住房3万套、315万平方米,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0.5亿元,改造农村危房3700多户,完成老旧小区节能改造160万平方米。完成住宅“去库存”1.5万套、181.9万平方米,非住宅122.4万平方米。采取就地安置和异地安置等模式,一批多年未安置的拆迁户喜迁新居。

  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同步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五年来,先后投入8.5亿元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校舍31.6万平方米、塑胶操场23个,9所中小学校和7所幼儿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和引进了1040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学一线。全面实施教师队伍、校长队伍和课堂教学“三项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成为全市中小学教育的排头兵。文体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化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积极开展“百团千场”文化惠民工程。成功举办了纪录片《乌兰夫》开机仪式和故事片《云曙碧》首映式、“红色记忆·军歌嘹亮”公益演出和大型情景歌舞史诗剧“风雨集宁路”等活动,提升了集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建成了24个笼式足球场和篮球场,8所学校成为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万人徒步行”、“魅力集宁健康舞”、“虎山春”等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品牌,成功承办了“国际马拉松赛”、草原巴哈大赛等大型赛事。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市第三医院新院区建成投入使用。以“小病不出社区,大病不出县域”为目标,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推开“医联体”建设。深入开展“幸福家庭创建”工作,“二孩”政策全面落实。社区建设成效显著。1000平米以上高标准阵地达到33个,公开招聘了410名大学生社工充实到社区一线,工资待遇由每月500元增加到2775元。全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管理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社区建设走在自治区前列。积极推进“平安法治集宁”建设。创新信访工作机制,集中开展了区级领导“下基层大接访”活动和社会矛盾积案化解“百日攻坚”行动,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扎实开展,有效化解了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矛盾和问题。健全和完善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各类案件同比大幅度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增强。全面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行业监管,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认真抓好中央环保和土地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五城联创”成果丰硕。坚持把“五城联创”作为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和环境工程来抓,通过单位包联、全民共建,形成强大创城合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接受了三个年度测评,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五城联创”的实施,推动了城市环境大改观、城市形象大提升、城市文明大飞跃,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认同感及文明素养显著增强,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集宁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气风发、自信自豪。

  科技在经济、城建、产业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提高。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全面完成。档案保护和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气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发挥。新闻事业不断加强。坚持党管武装,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热烈隆重庆祝了自治区成立70周年,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服务“三农”水平。充分发挥工商联、工会联系企业、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群团工作有声有色。关心、支持老干部工作,妇联、残疾人、红十字工作取得新进步。

  五年来,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勇于担当、履职尽责,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商事制度、教育教学、财税金融、社区管理等重点改革任务落地生根。农村土地、草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有序推进。开通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机制,政府和部门预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全部向社会公开,不动产登记“发新停旧”,公车改革顺利完成。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五年共办理市区两级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670件。进一步畅通“民心网”、“区长信箱”等诉求渠道,共受理群众投诉和咨询3835件。“六·五”普法工作全面完成,全民法治意识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专题教育。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自治区28项配套规定和市委相关规定,深入推进“四风”专项治理,机关作风明显好转,行政效能和政府执行力全面提升。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强财政资金、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和项目招投标监督管理,政务环境不断优化,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建设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环境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干部群众精神风貌显著提升的五年。五年来,我们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点工作,破解了许多长期制约我们发展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深切关怀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苦干实干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集宁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五年的砥砺奋进,取得的成绩令人振奋;五年的探索实践,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应当进一步把握以下几点: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市委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富民为本、惠民为先、利民为重,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把集宁的发展放在全国全区大局中去谋划去推进。必须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促进大发展。必须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动力源泉,在精准脱贫攻坚、重大项目实施、城市开发建设、投融资保障等方面探索创新,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方位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最大限度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必须坚持把苦干实干作为一贯作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强化责任担当,提升工作效能,推动政府各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集宁最突出、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产业化水平低,缺乏大企业、大项目支撑,加快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不够充足;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民生社会事业还有欠账,社会治理水平还需提升,改善民生和维护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水、土地等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生态环境保护仍需加强;部分干部职工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创新发展意识不强,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描绘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这是我们踏上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行动纲领。今后五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面向未来,我区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开放协作战略的深入实施,为我们开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央和自治区支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一揽子政策相互叠加,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环境;集宁“市区一体”的政治优势、“四通八达”的区位优势、“草原避暑之都”的气候优势,特别是我们正在迎来“航空时代”、“高铁时代”和“北京同城化时代”,这更为我们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只要我们顺应发展大势,坚定必胜信念,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集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深入实施“三大开放合作战略”,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旅游、大物流三大重点产业,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培育“五大新兴服务业”,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厚植优势,破解难题,补齐短板,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的美丽集宁。实现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9%

  围绕上述目标,今后五年将全力抓好以下六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打造“三个中心”,厚植经济发展新优势

  发展大数据,打造北方大数据中心。融入国家“京津冀大数据走廊”建设,坚持把大数据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围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加快推进数据存储、呼叫外包、软件开发等大数据产业发展,着力打造面向华北、服务京津冀的大数据中心和“草原云谷”。核心业态要以建设数据存储、灾备中心为重点,全力推进华为二期、苹果公司、中联利信、优刻得等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引进阿里巴巴、腾讯等一批数据应用企业,构建大数据采集、分析和运营的产业平台,到2022年,大数据服务器达到100万台,主营收入超百亿。关联业态要以服务外包为重点,加快推进华唐、鸿联九五等服务外包企业建设,引进博岳、三元等服务外包企业,建成一批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着力打造北方最具规模的呼叫中心产业集聚区,到2022年,建成服务外包呼叫中心座席3万席。衍生业态要以软件开发应用为重点,加快与软通动力合作建设乐业空间和大数据体验中心,建设教育云数据平台;与北京乐福云合作,建设医疗云数据平台;与百度合作建设双创中心,培育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建设大数据小镇,推动大数据在政用、商用、民用等各个领域应用,着力打造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建设大物流,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用好“一带一路”中欧班列铁路枢纽节点城市这一平台,大力推进“物流+”。以集宁现代物流园区为重点,加强园区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建成B型保税物流中心,提高产业集聚力和承载力。到2022年,物流园区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实现税收3亿元,建成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和国家标准化物流园区。加大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基地建设力度,加密开行中欧班列,建立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基地与天津港、曹妃甸港的互联互通机制,构建“草原丝路”物流新通道。加快推进中蒙俄加工产业园和公共“海外仓”平台建设,增加回程货物装载量,促进中欧班列“重去重回”常态化运行,力争将七苏木中欧班列物流基地建设成为自治区现代化、示范型物流服务基地和新型铁路综合物流园区。加快推进北方陆港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建成保税仓储、物流配送、分拣加工三个园区,不断拓展物流加工、商品集散分拣快递等现代物流上下游产业,建设现代物流全产业链,打造俄蒙电商企业代采代销基地。以构建多层次、专业化、特色化都市型商贸服务业体系为重点,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实现零售企业创新经营,消费向高端化、品质化、特色化转型。以满足群众生活性服务需求为重点,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家政等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引进和建设一批高质量生活性服务业项目,全面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水平。以完善新区功能,营造新区商气为重点,引进一批全国知名商贸企业,打造覆盖新老城区的核心商圈,提升重点商圈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城市配送中心,建立以邮政物流为龙头的电商、快递配送体系,打造区域性电商运营中心。

  构建大旅游,打造旅游休闲度假集散中心。围绕“京郊草原·避暑之都”旅游品牌,充分发挥中心城区旅游集散功能,开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旅游休闲度假集散中心。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精心打造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不断提升景区内涵,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一批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重点建设新兰途万亩田园综合体、意诺万亩玫瑰园、万亩经济林“三个特色旅游观光产业带”。加快中心城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新老城区食宿、购物、娱乐、休闲等配套业态,全力推进“厕所革命”,抓好“三山两河”、集宁战役红色纪念园等景区公厕建设,同步推进加油加气、供水供电、停车露营、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类型旅游提供基础保障。大力开发避暑养生、休闲养老、汽车露营、文化影视等多种旅游新业态新产品,推动旅游业与各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旅游产业规模化、精品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使大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全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做强“四大支柱产业”。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重点发展农畜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地方特色“四大支柱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要坚持标准化、品牌化、高端化,努力打好特色牌、绿色牌,引进大型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不断扩大绿色农畜产品生产规模,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紧紧抓住互联网时代信息化与各类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机遇,充分运用“互联网+科技”、“互联网+销售”等新模式,大力拓展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发展空间、发展路径,让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插上信息化翅膀。全力推动年产肠衣35亿米的秋实胶原蛋白项目、年屠宰54万只牛羊的东来顺肉类加工和年产4.2万吨乳制品的雪原乳业项目达产达效,规划建设以马铃薯、牛羊肉类深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园,力争到2022年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4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要加快推进以高压化成箔、锂离子电池材料为重点的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利用,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未来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海立电子高压化成箔(二期)、东阳光高压化成箔等项目建设,到2022年达到500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打造“中国箔都”。以三信实业、天津中聚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锂离子电池材料,不断拓展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发展。装备制造产业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助推装备制造产业迅速发展。积极扶持现有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加快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紧紧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这一机遇,规划建设京蒙合作产业园,2018年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中关村科技园、京蒙合作产业园,重点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引进一批装备制造项目,推动我区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建设国家级产业示范区。地方特色产业要立足地方皮革、服装、木材的传统优势,紧紧抓住皮件产业再度崛起和七苏木中欧班列开行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皮革、服装和木材加工产业。以国际皮革城和皮件加工园为平台,以市场销售带动皮革生产,全面提升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依托新雅宝路商城,引进大型服装加工企业,发展面向俄蒙欧的服装贸易,力争将集宁国际皮革城、新雅宝路商城打造成面向俄蒙欧的大型皮革皮件交易市场和中国服装外贸新基地。到2022年,引进皮革制品和服装加工企业100家以上,皮件和服装生产销售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皮革和服装加工产值和销售收入突破30亿元。抓住“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契机,依托中欧班列运输优势,加快木材集散市场建设,扶持发展木材加工贸易,力争到2022年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能力的木材产业园。

  大力发展“五大新兴服务业”。准确把握新时代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切实把发展文化、医疗养老、体育、金融、会展五大新兴服务业作为扩大投资的新领域、增加就业的新空间、发展经济的新支点。文化产业方面要结合蒙元文化、西口文化、红色文化在我区交融交汇的特点,加大对地区特色文化与多样性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留住集宁记忆、集宁印象。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百场好戏进农村进社区进广场”等文化惠民工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加强我区乌兰牧骑阵地和队伍建设,创作更多优秀作品,更好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加强与首都文化团体、文化市场、影视网站的合作,吸引文化名人、文艺团体、影视集团来我区体验创作和巡演驻演,打造首都文化艺术创作和演出的新基地。医疗养老产业方面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和夏季气候凉爽的优势,加快推进百旺、福瑞医养一体等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养老社区、养老地产项目,着力打造背靠首府、面向首都、辐射华北的中高端医疗养老养生基地。抓住首都医疗资源向周边地区疏解、分流的机遇,积极承接北京地区医药、医疗保健器材和消耗品生产企业和项目,扩大市第三医院与北京知名医疗机构在远程医疗、专家会诊、人员培训、转院就诊等方面的合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体育产业方面要紧紧抓住京张冬奥会和承办自治区“十四运”的契机,加快推进重点体育场馆建设,高标准建成游泳馆、网球馆、滑冰馆和足球训练基地。积极融入奥运经济,加快发展以徒步健身、山地越野、登山攀岩等为特色的娱乐性、体验性和健康性体育休闲项目,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竞相发展、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争取承办职业、业余联赛等地区性、全国性甚至世界性赛事,打造距首都最近的体育训练基地和休闲运动中心。金融产业方面要积极引进银行和证券、保险、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落户我区,积极争取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运用PPP合作模式,扩大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范围,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会展产业方面要大力培育品牌展会,办好中国“双创”博览会、第二届文博会、马铃薯展洽会、皮革皮草产业博览暨时尚设计大赛、国际草原文化音乐节、国际露营大会、草原巴哈大赛等会展活动,筹办中蒙俄特色商品博览会、国际木材产业博览会等一批新型展会,带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我区集聚,把集宁打造成为会展经济的先行区。

  (三)统筹城乡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新格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型城镇化理念,顺应城市发展新趋势,致力于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按照“一个尊重、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构建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协调联动、产城融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到2022年,人口达到60万人以上,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5%以上。提升城乡规划水平。加大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力度,启动“海绵城市”、“节水型城市”、“产城融合”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新一轮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和地下综合管廊、慢行交通体系、停车场、电讯、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全面推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城市总体建设等“多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管到底。全面启动实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提档升级三年行动,全面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落实自治区“七网”体系建设布局,抓住国家扩大有效投资、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自治区推进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有利时机,按照适度超前、合理布局、完善网络、提升质量、量力而行的原则,加快构建覆盖全域、功能配套、智能高效、安全便捷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主次干道路网建设,全面加强公共交通和自行车道、步行道慢行系统建设,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建设与城市人口、车辆密度相配套的停车场,配套建设充电设施,切实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让城市高效运行、生活舒适便捷。大力推进供水、供热、燃气、排水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应急水源建设,做好电源点和供电设施建设。到2022年,供水普及率、集中供热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达到95%以上。完成南沙河综合治理,打通南沙河和霸王河两大水系,打造“两河环绕、山水相依”的美丽山城。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行城市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智慧化。以“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分类收集,医疗废弃垃圾、餐厨垃圾、粪便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理,形成垃圾处理环保循环经济链。切实加大环卫清扫保洁力度,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机械化作业率提高到90%以上。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全方位进入城市社区服务领域,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切实抓好村庄整体规划,全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真正让乡村美起来。突出特色产业支撑,以民丰、朋诚、兴大业等企业为龙头,做大做强种薯种畜产业,全力打造面向全国的优质种薯种畜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大力培育绿色果蔬观光采摘、马铃薯高效种业种植、农产品仓储、特色养殖等产业,通过村办企业、村企合作、组建合作社、劳务服务、发展经济林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以龙头企业为引领,建立完善农牧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和集体经济中得到更多实惠,真正让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坚决打胜创城攻坚战。认真总结“五城联创”工作经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群众导向,工作上再聚焦、方法上再创新、落实上再加力,启动新一轮创城工作。要继续开展单位包联小区活动,积极探索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创城的新模式,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补齐短板、做优长项、全面推进、全面提升,举全区之力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四)深化改革开放,积蓄加快发展新动能

  始终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狠抓改革攻坚,提升开放水平,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加强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单一窗口、综合受理、部门协同等机制,提升集中受理、接办分离运转水平。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建立全区“一口录入、多部门共享”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缩短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限,推动政府职能由审批为主向监管为主转变,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深化“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推进全程电子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完成事业单位公车改革。坚持全方位开放合作。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和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等重大机遇,围绕首都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探索以“共建园区”等模式,建立跨区域、宽领域、多层次合作协调机制,努力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取得新突破,在分享首都发展中谋求新作为。积极参与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合作,力争在产业发展互补互促、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实施向北开放战略,依托中欧班列与沿线国家建立友好城市,大力发展空港经济和国际物流,建设面向俄蒙欧、服务京津冀的经济技术合作区、商品加工贸易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开放合作的重要途径,作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引擎,全力以赴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夯实发展后劲。牢固树立“项目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完善审批“绿色通道”,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无审批管理试点工作,优化项目全程代办、联合审批等服务,努力为企业和项目提供最优服务环境。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招商网络,紧盯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强化专业招商、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到2022年,力争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个,超10亿元项目5个以上。

  (五)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秀美宜居新家园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坚守生态底线,不碰环保红线,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加强生态建设与管护。实施好国家下达的以京津风沙源为主的重点生态建设任务,全力抓好公路、铁路沿线绿色长廊示范工程和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强化自然保护区和湿地保护与修复,建设以生态绿化、经济林、观光旅游为主的“绿色生态乡村”。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加强“三山两河”、道路、公园等重点区域林木后期管护,全力抓好林草防火和禁牧工作,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建设成果,构筑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到2022年,城市绿地率提高到40.9%,绿化覆盖率达到44.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29.8平方米,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面加强环境保护。落实中央、自治区环保督察整改意见,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大力整治原煤散烧,彻底取缔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实施煤改电供暖工程。加快水污染防治,严格执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强度双控制要求,认真落实“河长制”水生态保护制度,持续推进水污染物减排,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化环境监管网格化管理,强化环保执法,推动部门联防联控,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严打高压态势。积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度,保护好这一方蓝天、碧水、净土。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强化新增建设用地监管,全面清理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提高供地率和集约化利用水平。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推动形成全民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六)改善民生福祉,开创幸福文明和谐新局面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认真落实“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脱贫要求,强化领导、压实责任,切实抓好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通过社会保障兜底、金融扶贫、产业扶贫、健康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式,实现真脱贫、脱真贫。积极扩大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统筹推进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零就业家庭、复转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抓好创业园区、创客空间等创业平台建设,培育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就业困难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城乡社会救助、防灾减灾救助、社区服务、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做好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取暖补贴发放、贫困大学生资助等工作,提高孤儿、困境儿童、高龄老人、残疾人、“三民”等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补贴标准,筑牢困难群体兜底保障网。深入实施安居工程。紧紧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统筹抓好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全面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全面改造老旧小区供水、供电、供暖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和质量,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植入小区。加强物业监管,扶持有资质、有实力的物业管理企业做大做强,建立长效、常态化物业管理制度,提高物业规范化服务水平,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继续深化教育“三项改革”,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素质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学校内涵式发展,开展校园文化示范校创建工作。落实第三轮学前教育提升行动计划,提升学前教育水平。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依托北京等先进地区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对外联合办学渠道,打造联合办学新品牌,把我区建成自治区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领先区、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的示范区。实施健康集宁战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促进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取消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起付线,加快推进医疗救助与大病保险有效衔接,着力提升困难群众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推开“医联体”建设,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年内签约覆盖率达到80%以上,重点人群达到100%。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推进名医工作室进社区工作,形成“小病进社区、大病转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升优生优育水平。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做好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控工作,争创国家健康城市。推进平安集宁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检查常态化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全力做好信访工作,妥善解决重点信访积案。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推进综合维稳中心建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成社会治安防控“天网工程”,大力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加强社区建设。牢固树立“抓社区就是抓民生,抓社区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持之以恒推进社区“四项改革”,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大学生社工选聘待遇机制,使大学生社工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有奔头。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内容,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积极探索社区协商和社区治理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实现社区治理与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社会和谐共建。深入实施“科技强区”战略,统筹推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重视质量兴区,强化品牌创建。加强民兵预备役工作,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认真贯彻《红十字会法》,扎实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认真做好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依法做好统计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工商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重视新闻宣传,强化舆论引导工作。关心老干部、老龄人口和残疾人事业,统筹做好气象服务、档案管理等工作,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三、着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必须永葆蓬勃朝气,恪尽职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展现新一届政府的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我们要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实现今后五年的宏伟蓝图,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一要忠诚担当。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强化“四个意识”,始终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体现到实际工作中。要扎实开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担当作为谋发展,尽责实干促跨越”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强化使命担当,始终把敢于担当作为政府自觉,切实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履职尽责,主动作为,以大担当担起大事业、推动大发展。二要依法行政。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把政府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加强政府法制工作,严格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完善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制度,坚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政府重大决策法定程序,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规办事、依法履职。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全面落实“七五”普法规划,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三要真抓实干。始终把狠抓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主旋律,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健全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为干事者鼓劲,为担当者撑腰,营造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的浓厚氛围。围绕既定工作目标,大兴求真务实、干事创业之风,把工作重心放在干实事、求实效上,全力以赴抓进度,坚持不懈抓落实,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四要廉洁从政。始终把廉洁从政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底线,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推向深入。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继续整治“四风”问题,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严管“三公经费”,强化政府财政收支管理,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严格防控政府债务风险,积极稳妥化解政府债务。紧盯政府投资、国资监管、公共工程建设、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等重点领域,切实加强审计监督和廉政风险防控。支持配合监察委员会工作,坚决查纠各种不正之风,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务环境。

  各位代表,我们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起点开启新征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一届政府肩负的历史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为建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的美丽集宁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章来源:集宁区政府办〗〖责任编辑:崔东升 〗〖打印〗〖关闭
主办单位:集宁区人民政府    联系电话:0474-8188178    Email: jnqzfxxzx@163.com    ICP备:蒙ICP备05000630号-1号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商务科技文化中心A区3号楼    邮编:012000   

  蒙公网安备 15090202000060号